Sep 12, 2006

芬蘭新民謠探訪之旅,行前計畫書3-1

新民謠的再思考

「新民謠」一詞,儘管在許多引介傳統音樂的論述中,被定義為「使用傳統音樂元素如曲牌、歌詞、旋律片段、語法、樂器,作為創作素材之作品」,然而現實裡,它卻為許多所謂的「傳統音樂界人士」避之唯恐不及,被認為是「破壞傳統原貌」、不具原真性(authenticity)、延續性(continuity)、集體性(collectivity),只是為商業利益或個人理念服務、一時流行、藝術價值不高的「流行音樂」 。

主張「維持傳統原貌」、排斥外來影響、將傳統與流行作二元對立劃分的人,或許是相信唯有如此,傳統音樂才能亙古長存。然而這種論點,顯然無視「變遷才是傳統延續常態」的現實,而過於一廂情願。以口傳為主、在現代生活中快速消逝的傳統音樂,當然需要我們大力的保存、傳習與維護,然而忽視、排拒傳統音樂隨時代、隨族群遷徙、隨外來音樂文化影響而產生變奏的可能性,卻只會限制其健全發展與開創新局的可能性。

台灣目前的傳統音樂論述,對於傳統音樂發展可能性的想像似乎過於偏狹。有鑑於此,我希望藉由探訪、引介近十年來在國際表演舞臺與全球音樂市場上有傑出表現、發展新民謠已超過二十年的芬蘭新民謠運動,作為思考客家傳統音樂未來發展的參考基點。

我之所以關心客家傳統音樂的復興與再生,不僅是因為個人探索社會現象的知性使然,而與我的認同情感轉折有關。和許多在都市中成長的年輕世代一樣,新民謠作品是我在迷惘多年後重新認同客家、確認自己在族群論述的道德說教之外,還能與血緣族群發生情感聯繫的重要起點。這些向傳統致敬、向集體生活經驗尋求創作靈感,卻不自限於固有表現方式、勇於向其他音樂元素借火,來詮釋、開創自身傳統的音樂作品,雖然因創作的物質條件不一、或對於(傳統)音樂內涵的掌握能力不同而良莠不齊,卻讓我與許多客家青年得以在熟悉的音樂語彙中,產生自發性地探究老傳統的舒服動機,想要與自己的血緣歷史進行連結。

對我而言,這些注入創作者個人生命經驗與見地的作品,展現了客家傳統音樂適應時代與新環境、與其他音樂文化進行交流對話的可能性。從自身經驗出發,我相信客家新民謠的健全發展,一定能讓更多客家人與非客家人見證「傳統新生」的積極意義,找到認同客家的動力。

迷惘與追尋:關於我的客家認同

我是一個閩客混血的台灣人,從小生長在高雄市一個普遍說「國語」 的社區裡。由於生活環境與父母親母語不同的關係,家裡一直習慣以共通的第三種語言--「國語」來溝通,即便媽媽一直很希望我和哥哥會說客家話,認為我們長大以後在社會上工作要學閩南話很容易,但客家話就很難有機會能接觸得到,因此不時跟我們說客家話,也希望我們用客家話回應她,但遺憾的是,我和哥哥漸漸長大,在學校、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青春期個性上又比較叛逆,總覺得說這種「出了家門就沒啥機會聽到」的語言很彆腳,因此總不怎麼情願配合。每年過舊曆年回外婆、阿姨家,便成了一年到頭唯一密集接觸客家話的時刻。就憑著這一點點聽與說的機會,我心虛地對外宣稱自己還會一點客家話。

高中畢業後到台北念大學,我興致勃勃地加入了客家社,想把「學客家話」、「認識客家歷史與文化」當作社團興趣,還記得大一的某篇讀書報告,我還洋洋灑灑討論客家人的遷徙與血統融合的歷史。然而,這種單純對新鮮事物的熱情並沒有維持多久。在參加過幾次客家社團研習、發現有些人怎麼老喜歡關起門來,強調自己是「中原正統」及客家文化的優越性,當時初生之犢的我,基於知識份子應對事情有公正客觀態度的信念,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不僅沒多大興趣,潛意識裡甚至有疏遠的想法。我當然理解自己來自母親的客家血統,但一聽到「莫忘祖宗言」等教條式的宣言,我下意識地覺得學習母語、認同客家變成是一種關乎「政治正確」的道德勸說。而說實在的,這種認同訴求,於我而言並沒有辦法獲得情感上的連結,只有迷惘。

很多客家人說:「台灣客家四百萬人,幾乎全成了隱形人。」年輕客家人不會說客家話,政治舞台上根本聽不見選舉時以客家民粹自居者的聲音,「愛台灣」的口號永遠是以閩南語或國語發音,客委會的成立甚至被視為搶原先最大弱勢族群 原住民 的資源。我充分理解,這些都是客家聲音被壓縮、文化語言沒落甚至即將消失的徵兆,也明白像我這樣有客家血統的青年,是被期待要去擔負振興客家文化的責任。然而,像我這種「客家經驗」只是定期或偶然在生活中驚鴻一瞥的混血兒 ,到底該認同客家人?閩南人?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我可以/需要都認同嗎?都認同與都不特別去認同,又有什麼差別呢?

有好一段時間,我心中總有一個疑問:或許很多年輕一代的客家後生,尤其是混血兒、城市中以國語為母語的客家人,以及「福佬客」,是不是都像我一樣處於「認同失根」的狀態中?倘若我們這些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推動客家文化的「生活化」盡一點力,一定能加速豐富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內涵!但,為什麼很難看見起點?

(未完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