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9, 2007

芬蘭新民謠探訪之旅, 旅行日誌11, 薩佛琳娜國際歌劇節

2006/7/5
薩佛琳娜國際歌劇節

七月五日,我前往芬蘭東部的歌劇之都薩佛琳娜參加歌劇節,觀賞由芬蘭當代作曲大師Aulis Sallinen作曲、作家Paavo Haavikko作詞、以芬蘭歷史為背景所創作的歌劇「Ratsumies」(The Horseman)。

座落於芬蘭湖區(Lakeland)中心的薩佛琳娜歌劇節是芬蘭最重要的音樂節之一,每年吸引六、七萬熱愛歌劇的觀眾來此一遊。歌劇節所在場地歐拉芬琳娜堡(Olavinlinna)原是十五世紀瑞典統治芬蘭時期領土東方的碉堡,十八世紀與俄羅斯爭奪主權的過程中曾一度為俄羅斯佔領。直到1920年代,該城一直是芬蘭湖區蒸汽船交通的樞紐,今天則因其美麗景致成為芬蘭最知名的渡假勝地。

薩佛琳娜歌劇節的誕生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並且與芬蘭民族主義運動有關。1907年,芬蘭女高音Aino Ackté參加在歐拉芬琳娜堡舉行的民族主義聚會,發現歐拉芬琳娜堡十分適合作為歌劇節的場地。1912年開始,她連續五年主導在此舉行的歌劇節,期間一共推出四齣芬蘭本土歌劇。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薩佛琳娜歌劇節因芬蘭經歷一次世界大戰、內戰而停擺,直到1967年當地政府為青年音樂家舉辦歌劇課程,才重新舉辦歌劇節至今。

2006年的薩佛琳娜歌劇節從六月三十持續到七月二十九日為止,除了 Ratsumies之外,還有比才(Bizet)的卡門(Carmen)、莫札特(Mozart)的魔笛(Die Zauberflöte)、華格那(Wagner)的唐懷瑟(Tannhäuser)、芬蘭作曲家Jukka Linkola的Hui kauhistus(One Spooky Night )、威爾第(Verdi)的納布可(Nabucco),以及董尼才悌(Donizetti)的La fille du régiment(The Daughter of the Regimen)。

其中Ratsumies一劇的背景是三、四百年前瑞典與俄羅斯對峙之下的芬蘭,劇情是關於The Horseman與他的女人Anna如何與捉弄他們的命運搏鬥。故事最後以Horseman之死、Anna的悲歌收場。
當晚古堡內一千多人的場地幾乎座無虛席。搭建在古堡中庭的舞台與座位被巨大的帷幕包圍成一個室內場地,儘管是用老建築改建的戲劇場所,場內專業的燈光、音響、換幕,以及樂團監看舞台與監聽演出等裝置卻一應俱全,完全可滿足歌劇所需的各種繁複要求。

相較之下,整齣歌劇的風格的確與義大利式歌劇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在音樂部份,基本上這齣作於1974年的作品是一首無調性音樂,觀眾若聽不慣現代樂派的作品,恐怕會覺得不如以調性音樂創作之作品動聽。其次在舞台設計方面,道具裝置簡單,色調則以棕色、灰色、黑色為主,凸顯劇中場景—冬季北國森林、海岸邊的寂寥淒冷。

整體而言,本劇使用了很多屬於芬蘭傳說故事的象徵與隱喻,比如「穿著熊皮於夜晚到訪的陌生人」,似乎在劇中代表某種芬蘭人所熟悉的恐懼來源。由於我對於芬蘭傳說故事並不熟稔,即便有劇本輔助,我仍然不是很能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哲學意涵。然而,我可以感覺到該劇想表達在瑞典與俄羅斯雙強對峙局面下,居住在芬蘭土地上人們生活的顛沛流離與悲情命運。我想這是為什麼該劇被視為芬蘭民族主義的重要作品,並且被廣泛演出的原因之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