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2, 2006

芬蘭新民謠探訪之旅,行前計畫書3-3

(前接3-2)

客家新民謠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芬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延續傳統」其實有不一樣的作法,以及這種想像與實踐方式對於吸引芬蘭人、外國人認同芬蘭所產生的積極力量。我們可以期待,倘若客家新民謠也能獲得健全的發展,或許亦能促使客家與非客家青年更了解客家文化,發展出自身與客家族群的連結情感,同時提高客家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能見度,促使更多人加入保存、傳習、推廣與創新客家音樂的行列。也因如此,客家新民謠的健全發展,理當受到各界的歡迎與期待。

然而現實中,客家新民謠的發展,卻經常遭到刻意的排斥與限制,樂人則始終處於孤軍奮戰的窘境。即便自從地區性的客家廣播頻道開播、客家電視台成立以來,我們有比較多的機會聽到客家創作樂人的新民謠作品,也看得到公部門(包括客委會與各縣市文化局)藉由舉辦「客家歌曲詞曲創作比賽」、「傳統音樂歌唱比賽」與地方性客家音樂活動,贊助客家音樂演出活動與山歌班教唱課程、鼓勵學術研究等方式,希望推廣客家音樂的用心;然而,在眾多堅持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不應有所混淆的二元論述壓力下,被歸類為「流行音樂」的新民謠之存在價值與發展可能性,早已被先驗地否決。

吊詭的是,縱使是所謂的流行音樂產業,也並未認可客家新民謠的價值與發展的必要。即便在官辦的金曲獎當中打敗主流流行音樂,獲得流行音樂類「最佳樂團」、「最佳作詞」等獎項,客家新民謠樂人的作品也總是被認為是曲高和寡的小眾之作、沒有賣相、不可能受到流行音樂最大消費群的歡迎。在這種認定下,當然也就沒有多少唱片公司或廣告贊助廠商願意投資客家新民謠 。

在上述的雙重夾殺之下,客家新民謠,不受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工作者的認可,少有機會與音樂教育者對話或合作,不受主流音樂產業與企業主的支持,沒有太多媒體曝光機會與公部門資源,作品少有機會在國際性的音樂節、唱片展、媒體上發表,只能各自孤軍奮戰,靠自己的人脈、經費或少許的公部門補助堅持理想,這些都是客家新民謠樂人現實中面臨的困境。

客家傳統音樂重生:從借鏡芬蘭經驗開始

作為一名曾受客家新民謠感動/感召的客家子弟,我真心希望客家新民謠的發展困境能有所改善。因為這股衝動,我希望能爭取到資源與機會,實地探查在閱讀文獻中深深啟發我的新民謠案例,了解其究竟是否適合作為台灣發展新民謠的參考。

依我之見,芬蘭新民謠運動應是客家傳統音樂發展值得借鏡的例子。原因有三:首先,過去芬蘭長期歷經瑞典與俄羅斯統治,芬蘭獨有的語言 與音樂文化直到政治獨立後才受到比較明確的肯認,這與台灣客家文化長期處於絕對強勢的「國語」文化與相對強勢的閩南語文化環境中,直到客家「還我母語」運動沸沸揚揚展開後才有比較多的發聲機會,有類似的處境,也因此芬蘭藉由新民謠運動,在瑞典與俄羅斯文化的夾攻中復興芬蘭本土音樂的例子,應值得推動客家文化復興運動者參考。

其次,近年來,政府為搶救台灣音樂產業在亞洲地區原本的優勢地位,積極發展音樂的文化創意產業,加上既有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政策鼓勵在地文化發展,以至於台灣傳統音樂有比較多的機會,在地方節慶活動中發聲。由於節慶活動必須能吸引民眾,因此這些有機會發聲的傳統音樂活動往往面臨「改編」與「通俗化」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台灣傳統音樂可謂正處於復興與發展的轉捩點,它有可能變得完全通俗化、商業化,也有機會成為雅俗共賞的對象。面對傳統現代化的挑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傳統流失」的焦慮不安,我認為兼顧保存史料與創新發展的芬蘭新民謠運動,應能提供客家人豐富而有價值的省思經驗。

最後,如前所述,芬蘭新民謠運動不僅爭取到芬蘭人與喜愛芬蘭新民謠音樂的外國人對於芬蘭的認同,更吸引了許多年輕新血投入傳統音樂的保存、延續與發揚工作,同時使芬蘭音樂在全球化的挑戰中,依舊能在國際舞台與音樂市場中保持高度競爭力與能見度。對照之下,先前所提「客家新民謠創作者缺乏資源、青年世代對於客家族群認同感到失根、客家傳統音樂發展停滯不前,以及客家傳統音樂在國際上能見度不足」等困境,似乎均能在芬蘭新民謠運動的發展過程與成果當中獲得啟發。有鑑於此,近一步實地考察、分析芬蘭的新民謠運動發展現況實有其價值與必要。

倘若我能獲得實地探訪芬蘭新民謠運動的機會,我預計以下列研究問題為本,做為瞭解芬蘭新民謠運動過去成功經驗及現狀發展的提問基礎:

一、 活動據點:芬蘭新民謠運動的發展近況為何?有哪些新的活動據點與重要人物?

二、 科班教育:芬蘭新民謠樂人的養成教育為何?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民謠音樂學系的課程架構與課程進行方式為何?師生之間如何互動?其他正式與非正式民謠教育系統,包括兒童、青少年、成人民謠教育課程的現況為何?

三、 保存:芬蘭保存傳統音樂史料、推廣民眾認識的作法有何特色?芬蘭新民謠運動的發展與傳統音樂史料的保存工作,兩者有無理念衝突之處?如果有,雙方如何看待彼此?如何協調?芬蘭新民謠運動對傳統音樂的保存與傳承有何種實際影響?

四、 出版:芬蘭新民謠出版的現況為何?獨立廠牌與研究中心出版新民謠專輯有何考量?能獲得出版機會的樂人比例有多少?

五、 版權管理:芬蘭如何處理複雜的傳統音樂版權問題?目前各版權機構如何分工合作,保護樂人與消費者的權益?

六、 國內外推廣:芬蘭音樂推廣機構、音樂活動規劃人如何推廣芬蘭新民謠?透過哪些管道?參與哪些活動?國家在背後扮演何種角色?全球化浪潮下,歐美跨國音樂工業對本土音樂有何影響?新民謠樂人如何在國際舞台與唱片市場中出線?

七、 媒體再現:芬蘭新民謠在國內媒體中的再現實況為何?有多少比例的廣播電視節目或報章雜誌篇幅給新民謠活動?這些媒體如何報導、呈現新民謠活動?專業評論與民眾的回應為何?

八、 族群認同:芬蘭新民謠運動對芬蘭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族群認同有何具體影響?芬蘭人如何看待芬蘭新民謠?參與傳統音樂活動以及學習傳統音樂的狀況為何?

九、 未來:芬蘭新民謠運動還有哪些可以努力的方向?比如發展經費的籌募、音樂教育與演出人才的培養機制、媒體資源的爭取、國際推廣的深度與廣度等等。

實施方式

當事人的口述資料與研究者的親身觀察,往往是建構事件面貌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也因此我的探訪工作,將以「聆聽參與者說故事」以及「紀錄自身所見所聞」為主軸,搭配自己在走訪歷史事件發生據點與音樂活動的心得感受,藉此勾勒出芬蘭新民謠運動的過去與現在。以下是我預計的工作重點:

一、 拜訪曾見證芬蘭新民謠運動的個人與組織,包括:

1. 對芬蘭新民謠運動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或樂人
2. 芬蘭新民謠教育工作從事者
3. 芬蘭新民謠的推廣者
4. 芬蘭音樂的出版者
5. 芬蘭音樂版權管理機構
6. 芬蘭主要呈現新民謠活動的媒體

二、 拜訪芬蘭傳統音樂的史料蒐集地、學術研究中心與音樂學會,包括:

1. 芬蘭民族音樂研究的學術機構
2. 有關傳統音樂的民族誌檔案,包括手稿、照片、錄音帶與影像紀錄的收藏中心
3. 各民謠協會與民間組織

三、 走訪芬蘭傳統音樂的發源地,包括:

1. 詩歌Kelevala與芬蘭箏傳統:位於芬蘭邊境的卡列里亞地區
2. 受中歐與瑞典影響,以提琴、豎笛、手風琴為主的器樂傳統:位於芬蘭西部烏斯托波斯尼亞,我預計將以芬蘭新民謠運動的發源地Kaustinen為主要參訪地。
3. 薩米歌謠傳統:位於芬蘭北部拉普蘭地區。

四、 實地參與觀察芬蘭新民謠教育的實施方式

我計畫將與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民謠音樂系聯繫,瞭解其實施新民謠教育的方式。其次,我預計參訪芬蘭的其他民謠學校,考察這些學校的民謠課程內容。最後,我計畫報名短期(一個月左右)的芬蘭新民謠課程,親自體驗芬蘭新民謠的教學方式,了解芬蘭新民謠如何向傳統音樂學習,如何發展新的民謠概念與演奏手法,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平衡。

五、 觀察芬蘭媒體對新民謠的報導與呈現方式、參與芬蘭民眾日常生活可觸及的新民謠活動,以及最重要的新民謠音樂節活動

一方面,我計畫在主要停留的城市,觀察當地媒體報導新民謠活動的方式,並實地探訪在音樂廳、酒吧、公園廣場等地舉行之日常新民謠活動,以及最重要的新民謠音樂節,藉此瞭解活動參與者對新民謠音樂、新民謠運動的看法,並進一步探索新民謠對芬蘭民眾認同形塑之影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