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9, 2007

芬蘭新民謠探訪之旅, 旅行日誌6, 伊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

2006/6/11~2006/6/18
伊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

六月十一日,是我在赫爾辛基大學Viiki校區宿舍停留的最後一天。一大早被家人的電話叫醒,講完電話匆匆收完行李,把鑰匙丟進宿舍管理室,便趕忙出門趕中午的火車,準備前往芬蘭東部的約恩蘇(Joensuu),參加為期七天的依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Ilonmantsi Kantele-Camp)。

依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今年渡過三十九歲生日,是芬蘭歷史最悠久的民謠音樂營之一。我很幸運地聯繫上當地北卡列里亞大學(North Karelia University)音樂系的老師,在其引介之下,得知營隊的相關訊息,並透過網路報名。對於能夠透過參與營隊更深入了解芬蘭音樂,我可是興致勃勃充滿期待。

拖著四大包沈重行李好不容易趕上火車,稍作喘息,便開始解決先前剩下的幾塊餅乾、果汁,一邊整理日前尚未整理完的筆記。坐了四個鐘頭車,肚子又餓了起來,便跑去餐車買東西吃。

端著食物找個位置坐下來,對面的先生見我怯生生的,便開口跟我聊起天來。跟所有人一樣,第一個問題便是問我「為何來芬蘭」、「來多久了」云云。他說他做伐木業的,家住在芬蘭東南部的Imarta,到赫爾辛基工作幾天,還跟我說了很多芬蘭造紙工業的故事,還有俄羅斯人到芬俄邊境大城Lappenranta買東西的趣聞。他的英文實在很好,讓我不由得問他是不是公司國際部門的主管,結果他說不是,他只是普通的伐木工人。他說包括他在內的很多芬蘭人都是看外國影集學英文的,我心想台灣不是也是如此,為什麼台灣人英文口語表達能力這麼差?

五點多,終於到達北卡列里亞首府約恩蘇。下了火車,拖著大行李到隔壁的公車站等到依隆曼茲的接駁公車。看到越來越多國小、國中年紀的小孩與青少年,在家長的帶領下拿著像是樂器的大行李走來,我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想我沒等錯車,憂的是--難道我即將跟這群跟我相差十幾歲的小傢伙們共度營隊生活嗎?

做了一個半鐘頭的公車,經過無數的森林,終於來到依隆曼茲,原本以為要在這裡下車,沒想到公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又經過了很多森林,終於看到一個路標,上面寫著營隊報到書上的地名。司機轉了進一條小路,看到「Joensuu University」的標誌,才知道原來營隊是在約恩蘇大學位於依隆曼茲的研究站舉辦。車子在一排小黃屋前停了下來,車上人陸續下車,我把偌大的行李扛下來,發現屋子前一望無際的湖光風景,身旁一片森林與花田,煞是好看。

下了車,所有學員先認領各自的課程表與房間鑰匙,把行李放到各自的房間後,所有人便集中在大教室,參加由營隊主任Saila Kinnunen主持的始業式,包括老師、學員們的簡短自我介紹,以及接下來五天課程與活動的簡介,氣氛輕鬆而不隨便。

為期七天的營隊,有各種課程可以選擇,包括五弦、十弦、十五弦、三十六弦岡德雷箏、芬蘭悠亦可提琴(jouhikko)、打擊樂等主修樂器的個別課與團體課、上述樂器的製作課、芬蘭民謠概論,以及基礎樂理課。因為在傳統的芬蘭岡德雷箏當中,十五弦箏的旋律變化性較大(三十六弦或更多弦的岡德雷箏是十八、十九世紀受中西歐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晚近發明),因此我選擇它作為我的主修樂器,並且選修了一堂個別課、兩堂主修樂器樂團課,以及十五弦箏的樂器製作課。另外我也全程參與了每個人都可以上的芬蘭民謠概論以及基礎樂理課。

在依隆曼茲的第一個夜晚相當愜意,我跟來自巴黎的室友Philip Beer Gebrial聊了大半夜。跟我一樣,Philip Beer Gebrial也是因為對芬蘭音樂感興趣、特別跑來學習的外國人。他不願繼承父親在巴黎的事業,大學畢業後自己組團玩音樂。他說他想在新專輯中加入岡德雷箏的音樂元素,所以跑來取經。我們還聊了各自旅行的經驗,以及對於彼此國家的印象,包括他對於在巴黎的台灣人的印象。

上課經驗

基礎樂理

6月12日早上,課程正式開始。我的第一堂課是基礎樂理課。本來我、Philip Beer Gebrial以及來自日本的一位同學要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可是後來授課教師Jari Lappalainen認為我們三個都有音樂基礎,和小朋友一起基礎樂理有點浪費我們的時間,便叫我們半個小時後再來,他針對我們想知道的內容授課。用這種方式,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在基礎樂理課裡與Jari Lappalainen探討了芬蘭音樂組成音在調式上的特徵、芬蘭與瑞典共有舞曲風格如波斯卡(Polska)、漢波(Hambo)、小步舞曲(Menuet)、華爾滋(Waaltz)、馬祖卡(Mazurka)在語法上的些微差異。

民謠概論

芬蘭民謠概論同樣是由Jari Lappalainen擔任講師。由於大家對芬蘭民謠都沒有太深的認識,因此我們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課。考量小朋友的語文能力,Jari Lappalainen用芬蘭文上課,我雖然聽不懂芬蘭文,但憑先前自修的成果,大概可以猜個大概他講的內容。但為了讓我更了解,Jari Lappalainen還利用下課時間單獨為我用英文簡單重述上課內容。

在七次上課中,我們學習到芬蘭傳統歌曲的類型、卡雷瓦拉詩謠與其他地區歌謠的不同韻律、歌詞內容主題、節拍類型;我們也探討了女性在芬蘭東部歌謠當中的形象,以及在戰爭、婚喪喜慶等不同場景當中的角色;我們探討了卡雷瓦拉詩謠之後新的民謠風格,包括凸顯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生活的歌曲、幽默、精神性歌曲如教會歌曲;我們也檢視了在芬蘭境內不同族群的歌曲,包括瑞典語族群、薩米、吉普賽人的歌謠。

除此之外,我們探討了芬蘭器樂的各類風格與其重要的演奏家,包括屬於傳統樂器的岡德雷箏、悠亦可提琴、號角、口簧、民謠提琴、手風琴、曼陀林,以及新民謠當中常見的新加入樂器,包括貝斯、打擊樂、吉他、口琴等等。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芬蘭音樂的不同舞曲節拍風格,並且透過聆聽歷史錄音與新民謠錄音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主修樂器

我的十五弦岡德雷箏老師是Vilma Timonen,她畢業於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民謠音樂系,目前在母校擔任講師,同時積極發展兒童與青少年岡德雷箏教育,她的兒童與青少年岡德雷箏樂團近年來在芬蘭國內外巡迴,受到很大的回想。我很開心可以跟她學習,從做中認識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民謠音樂系的教育。

一開始Vilma Timonen先帶我認識彈撥的基本指法後,隨即便帶領我學習一首叫做「小牛之舞」的芬蘭民謠,由於旋律簡單,我很快便學會了該曲,便在練習過程中熟悉了指法。有時候我未遵循標準指法,企圖用取巧的方式彈奏,都會被她糾正。她說這是最基本的東西,對我以後練習更困難的曲目有幫助。

學會基本的旋律之後,她教我如何撥奏和絃以及同時演奏旋律與和絃的技巧,同樣用很簡單的曲子帶我學習,讓我在不感到挫折的情況下學習調整力度、裝飾奏的技巧。

Vilma Timonen說學習旋律只是基本步驟,重點在即興能力的培養。她先示範旋律變奏的幾種可能性,接著帶著我不斷重複彈奏原先我已經會的旋律,讓我試著發展出自己的旋律線。她同時示範如何增加音色的豐富度,包括使用3度與5度增加旋律的和聲。

在Vilma Timonen的帶領下,我運用我學過的技巧,以「小牛之舞」為架構,發展出一首三段式的變奏。Vilma Timonen誇讚我發展的旋律很不錯,樂曲規模就初學者也相當大而有企圖心,但要我特別注意節拍穩定、正確的指法、手指的放鬆以及快速運指的訣竅。

樂團合奏

在兩堂不同的樂團選修課當中,在Anne-Mari Hanhisalo與Matti Hakamäki兩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和同班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岡德雷箏合奏的技巧:包括不同旋律的輪奏、主要旋律的演奏,以及幫主要旋律伴奏的默契。此外,我們也學習如何把岡德雷箏當作節奏樂器使用,透過敲擊箏板造成不同於撥奏的音色。

樂器製作

為了認識樂器構造如何影響音樂聲響,我和Philip Beer Gebrial同時選修了十五弦岡德雷箏的製作課程。每天下午上完各種主修課、理論課之後,每當所有小朋友都去湖邊玩耍、游泳、烤肉,只有我們繼續到工廠,和幾個學生家長一起學習做樂器。由於我們必須在六天內做出一個完整的樂器,因此時間可說相當緊湊。

老師Erkki Okkonen帶領我們經歷選材、設計、鋸木、 黏合、 拋光、上色、上蠟、鑽孔、上弦、調音等每一個步驟。他為我們處理最困難的一些部份,比如背板的拋光、調整上弦的角度,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部份,督促我們確實處理好每個細節,並要求我們為自己的創意做決定。最後三天我們每天晚上都忙到超過十二點,可是Erkki Okkonen從未感到不耐煩。他不疾不徐的處理我們的每個問題,讓我見識到他對於品質的堅持。

享受芬蘭浴

營隊主任Saila Kinnunen始業式的時候曾經宣佈,我們的營隊旁有一間三溫暖(Sauna),星期二與星期四兩天傍晚,男生與女生分別有一個時段可以使用,所有人聽到都開心得不得了。三溫暖對芬蘭人而言是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得必需品之一,據我的芬蘭朋友說,一般人家中都設有三溫暖設施,一週平均大約使用兩、三次,通常是全家晚上聚在一起談天團聚時會一起做的事情,有些人使用的更頻繁。

星期二傍晚吃過晚餐,等女生們使用完,我跟幾位學生家長還有老師,包括Jari Lappalainen、Erkki Okkonen與Matti Hakamäki,大夥兒一起享受了一個多鐘頭的三溫暖。我們一起劈柴、生火,一群赤條條的男人坐在充滿樺木香味、煙霧瀰漫的斗室當中聊天扯地,熱到受不了便各自到屋外只有十幾度的湖裡沖涼,之後再回到三溫暖繼續享受熱汗淋漓的滋味。在這過程中我和他們聊到為什麼會到芬蘭做研究,他們則談到自己對於芬蘭民謠音樂節、唱片市場與民謠教育的想法。我感覺坦承相見的確讓對話多了份信任。記得過去曾在書上讀到,芬蘭政治人物常在三溫暖當中決定政經大事,我想這回我真正體會了箇中原因。

訪問營隊教師Vilma Timonen & Eva Alkula

六月十三日,我利用晚餐後的休息時間,訪問了我的主修樂器老師Vilma Timonen以及教授三十六弦岡德雷箏的老師Eva Alkula,請她們談談西貝流士音樂學院的教育。

Vilma Timonen目前主要的事業重心放在小孩與青少年的民謠教育上,目前一共負責七個團體。她提到在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民謠音樂系,學生的確被期待成為音樂家,他們一開始學習傳統的旋律,之後學習編曲,包括創造和聲以及第二聲部,換言之,學
生被鼓勵創造自己的音樂。

Vilma Timonen指出,學校請來民間樂人來系上開班演奏,老師負責把這些民間樂人的風格分析給學生聽,透過分析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傳統風格。

Eva Alkula並不是民謠音樂系的畢業生--她畢業於音樂表演系,主修岡德雷箏。該系與民謠音樂系的差別在於該系的岡德雷箏訓練,是在西方古典音樂系統之下進行,演奏的曲目是近代或當代作曲家為三十六弦岡德雷箏所作或所改編的樂曲。她指出目前至少已經有五、六首岡德雷箏協奏曲問世。她目前的工作包括學校教師與青少年的岡德雷箏教學、巡迴演奏,以及劇場演出。她表示她一般而言每半年大約有十場演出,大部分在國外,包括日本、美國、北歐、德國,在芬蘭國外比國內的機會多。由於芬蘭劇場創作者越來越喜歡使用民謠,她目前與舞者、與演員的合作機會越來越多。

Vilma Timonen與Eva Alkula均認為,音樂風格的混種是一種趨勢,尤其對年輕音樂家而言,必須保持彈性。

訪問營隊主任Saila Kinnunen

六月十五日,我訪問到依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的營隊主任Saila Kinnunen,請她談到營隊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Saila Kinnunen目前服務於北卡列里亞音樂協會(North Karelia Music Association)。她指出音樂營自1971年開辦至今,已經有三十五年的歷史。一開始是當地人創辦,她自己也曾參加過這個營隊,學生大多為小孩。她說1980年代中期,當她還是小孩的時候,芬蘭沒有多少地方可以學習岡德雷箏,一個村子或城鎮可能只有一把岡德雷箏,大家是輪流彈。小孩在學校所受的音樂教育大多都是為了考試,平常很少人彈岡德雷箏。「這個營隊讓學習岡德雷箏的小朋友,每年在這裡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相聚,授課的老師們在這裡則可以碰到同樣對岡德雷箏教學有興趣的同事」,「如果沒有這種營隊,很多小孩可能就不會想繼續學了」。

Saila Kinnunen指出依隆曼茲岡德雷箏音樂營是芬蘭唯一專門的岡德雷箏營隊。其他民謠相關的音樂營像是考斯提能(Kaustinen)音樂營、拉庫拉(Rääkylä)音樂營除了提供岡德雷箏課,也教授其他樂器。她指出今年一共有六十三個學生,去年則為四十九人,人數上明顯有成長。今年營隊期間首度從十天改為七天,主要是因應小孩的需求。

Saila Kinnunen表示,音樂營的籌辦從去年十二月開始,北卡列里亞音樂協會今年一共舉辦兩個岡德雷箏營隊,一個是六月份的民謠岡德雷箏營,另一個是九月份的古典岡德雷箏營。她指出營隊的招生得確定有哪些教師可以來教,因為這樣才能打廣告,才能確定參與人數,然後才能尋找場地。她表示今年有很多老師是去年也在這裡教的老師。

Saila Kinnunen指出,岡德雷箏近年來的改良讓學習岡德雷箏成為熱潮,電子岡德雷箏讓小孩與青少年覺得會彈岡德雷箏「很炫」。她表示現在一般學校當中有些有岡德雷箏的課程,很多學生會相約一起來參加,因為在這裡可以碰到各地學習岡德雷箏的朋友。

Saila Kinnunen最後說明了營隊的經費來源--包括約恩蘇市政府、依隆曼茲 鎮公所、芬蘭國家藝術基金會、卡列里亞文化基金會( Cultural Fundation for Northern Karelia)、卡列里亞文化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Developing Cultures in Karelia)、北卡列里亞音樂協會,以及北卡列里亞藝術協會(Arts Association in Northern Karelia)。

參加結業演奏會

結訓前三天有三場結業演奏會,分別是十六日、十七日與十八日。十六與十七日的結業演奏會在營隊當中的大教室舉行,屬於本次營隊的學習發表;十八日的演奏會則在約恩蘇音樂院演奏廳(Konservatioruib salissa)舉行,屬於依隆曼茲第三十五屆岡德雷箏音樂會的一部份。

我在十七日的結業演奏會上參與了兩個樂團演出,同時也表演了我在主修課上學習、創作的曲子。很幸運地演出一切順利,沒有出什麼差錯。記得我獨奏演出的時候,台下突然變得相當安靜,可能是因為觀眾好奇我一個外國人究竟會用他們的「國家樂器」演奏出什麼東西來。我的變奏含有五聲音階的成份,或許對他們而言是滿有異國情調吧。其他節目風格各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小國中學生對於岡德雷箏的掌握已經到了神奇的地步,他們長期拜師學習,有些人甚至在一般的課業之餘還去上音樂班。看到這些年輕學子對傳統音樂如此熱衷投入,我想其背後的學習條件、教育體制相當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

十八日的岡德雷箏音樂會上我和全體同學合奏了營隊隊歌,並且在中場時間與其他修習樂器製作課的同學一起展示了我們連日來的心血結晶—除了岡德雷箏,我們還有同學學習製作非洲真貝鼓( Djembe ),有些現場觀眾知道我們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做出這樣的成果,不禁嘖嘖稱奇。

No comments: